星河灣上市猜想
(本文來源:樓市)
已聘用瑞銀和摩根士丹利作為上市保薦人,并已于日前進行了上市聆訊的星河灣地產究竟有多少能力、可以跨過多少道檻,能否成功在新一年里H股上市成功,成為眾人猜測的焦點。
2月21日,新年剛剛結束,星河灣就在香港證券交易所進行了上市聆訊,這是自今年1月其正式遞交上市申請后的最新進展。假如進展順利,星河灣極有可能于今年4月在香港上市,最高募資額10億美元(約78億元港幣),這也將會成為2008開年后第一支成功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地產股。
當然,今年籌謀上市的房企并非星河灣一家,卓越地產、龍湖地產、方圓地產等60多家內地房企都在大排長隊候在港交所門外,無奈上市環境不容樂觀:股市振蕩、政策緊縮以及房價的不確定,使內地房地產企業面臨新的融資困境。業界口中的逆流上市,不免讓排隊者之一的星河灣上市命途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能否跨過土地儲備這道檻?
2008年證監會實際已經加大了A股市場的監控力度,房企在A股上市越來越困難。而在海外上市,房企仍然要面臨多道門檻。從近幾年赴港上市的企業來看,成功通過審查的企業具備幾大明顯優勢:穩定的業績、強大的資本、受投資者認可的發展戰略及大量的土地儲備。
眾所周知,內地房企登陸港股,獲得投資者青睞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土地儲備,但這顯然是8年來只有區區兩三個項目的星河灣的弱項。雖然目前在上海多了兩幅面積加一起有93萬平方米的地塊,但比起那些擁有千萬平方米身家的儲地大戶,星河灣的土地儲備明顯“寒酸”了許多,終歸要成為眾人眼中的上市軟肋。
中信證券分析師王德勇曾公開表示對星河灣軟肋的擔憂:“依照星河灣現在的土地儲備情況,是絕對不可能上市的。不管星河灣的品牌有多好,土地都將限制其上市的成功。”
對于外間的議論,星河灣自己卻不以為然。星河灣地產副總裁梁上燕甚至直言,星河灣向來是一次只專心開發一個項目,決不做全國工程四處開花的事情,因此不會單純追求土地儲備的數量,因為土地擁有量不等于影響力與贏利能力。在她看來,現在的地產企業有許多不同的發展模式,所面對的目標消費群體、產品定位各自不同,而星河灣選擇的地產路線是一條小眾、精品的路線,要用有限的土地建成精品,實現單體價值最大化,而不是追求大量土地儲備。
事實上,因為土地儲備不足而馬失前蹄的準上市企業大有前例可循。去年6月SOHO中國再次傳出通過聆訊的消息后,卻將上市日期推后,據說,原因還是由于土地儲備不足,承銷商定價未達其心理預期。而此后SOHO中國能成功上市的關鍵恰恰在聆訊會之前順利地取得了前門大街的38個土地證,成功將上市路上最高門檻擊潰。前車可鑒,在土地儲備這道門檻面前,星河灣能否順利跨過,仍然很懸。
贏利能力能否過關?
此前內地房企赴港上市,前期的審批過程相對都很順利,但到往后定價發行時卻面臨很大的挑戰,很多企業準備了很多年,往往到最后卻無法成功。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栽倒在了贏利能力這一門檻上。
按照《公司法》規定,申請上市的公司要保證公司最近三年連續盈利。但在實際過程中,證監會還要考察申請企業是否具有連續3年穩定均衡贏利的能力。穩定持續的盈利能力是房地產企業上市的必備條件,也是投資者最為關注的內容。從這點看,星河灣目前擁有的品牌項目贏利情況始終很好。以北京為例,北京星河灣2005年半年銷售12.4億,2006為20.6億,2007年則達到32.8億,連續三年成為年度高端住宅銷售冠軍。
通過近幾年星河灣的良好銷售業績,可以推測,星河灣在建的廣州、北京兩個項目及在上海新拿的兩塊地,加上廣州星河灣的五星級酒店推出計劃,都為上市提供了有力支撐,也似乎暫時轉移了人們對其土地儲備不足的關注,極有可能會給其預期股東增加不少信心。
品牌力量能否“加分”?
品牌力量的強大無疑是加重準上市房企印象分的關鍵,這可以使他們左右逢源,更容易與地方政府合作,更好地在資本市場運籌帷幄,也更能得到投資者追捧。
比之星河灣地產的前身廣州宏宇集團,星河灣系產品的名氣要遠高出很多。因此年初廣州宏宇更名為星河灣之舉也讓明眼人看出是借此整合公司資源,將“星河灣”由一個項目品牌轉化為一個企業品牌。而星河灣地產總裁黃文仔拿著這個鮮明又極具市場影響力的品牌赴港上市,勢必可以拿到更高的印象分。
業界普遍認為,無論是廣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