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灣為什么?——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出品”
(本文來源:京華時報)
一個胸懷理想的企業,永遠是引領行業的企業,永遠是推動社會的企業,作為一個地產企業,星河灣以什么完成這個引領和推動?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出品,星河灣完成了地產領域里的一次艱難跋涉。
中國制造拼的是成本、規模、速度,中國人的勤勞;而中國出品靠的是,品質、品味,中國人的想象力。
從這個意義上講,星河灣像當年創造了“深圳速度”的深圳國貿一樣,又樹立了一個新的時代坐標。
難以想象
當我終于來到星河灣的湖邊時,作為一個北京人,我忽然站在了一個“異國他鄉”。
站在了一個歷史的天空--我忽然想到了承德的避暑山莊;300年前它把江南的園林搬到了塞北;我同時想到了日本的豪斯登堡,日本的雄心終于把荷蘭搬到了長崎……當我終于把思路收回來,想到這里是星河灣,想到這家廣東企業時,一個由衷的感嘆發出來:難以想象。
當年乾隆把江南園林搬到承德,那是舉國之力;日本把荷蘭搬到長崎,那是借助日元升值的泡沫經濟;而現在這是一個企業,在做的一個商業項目,一個并不是規模很大的廣東企業,來到北京的第一個房地產項目。
難以想象的細節有很多:比如南方的棕櫚樹第一次在北京室外過冬,裝修所用的石材沒有色差,這可能是對于一個園林師和一個設計師的驚訝;而對于地產商而言,人們不可想象的是,北京市場這么好,星河灣品牌這么好,為什么不快速做大?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精雕細琢,“十年磨一劍”?
難以想象是如何“想而成氣象”的?
難以想象的,但他們都一一做到了,而且從商業角度考量也都是巨大成功。
追逐他們如何做到的是隨后蜂擁而至的地產同行們關注的事;作為媒體,我們更關注他們為什要這樣做,為什么敢這樣 做?是發現了產品的藍海,找到了創新之路;還是藝高人膽大,發現了另一扇財富大門?抑或肩負著另外一種使命?
“當優秀成為一種習慣,成功就成為一種必然”。星河灣的必然在我看來是這樣的自然過渡的。
產品的藍海,這是我們對星河灣開始第一期時的想象。當年他們在番禺開始星河灣第一期時,番禺正進入一個大盤時代。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必須走差異化,于是,一個美輪美奐的星河灣正是他們找到的產品藍海。
藝高人膽大,這是我們對星河灣二期的想象,專業說法叫戰略選擇。因為他們一期成功了,更成功的是,他們從中看到了一種需求,這就是他們后來會用一種“舍得”的心態去極端滿足的———中國成長起來的一個新階層對品質生活的追求。
但當他們來到北京,乃至我們今天面對北京的星河灣,卻有如此多的“看不懂”。
比如,當時北京高檔房稀缺,大戶型就可以賣錢,為什么還要修一個費錢費功夫的園林?修這么大的園林也可以,在自己的紅線內還“有情可原”,為什么要把周邊的環境都改掉?鋪地板用的大理石,本來就取材自然,而星河灣卻還要追求無色差,這個沒有消費者能看得懂,為什么也要費很大的力氣來做?
這些業界看不懂,我想也可能是很多星河灣的同事也看不懂的。“舍得”兩個字,在我看來,不是投入方式,是一種精神寫照。
后來當我見到和黃老板一道操盤北京星河灣的副總裁梁上燕女士時,她把這個“工程”命名為“為城市打造名片”。
一個人的想法叫抱負,一個企業的想法叫愿景,而對于星河灣的這個想法,已經不屬于一個人,一個企業,它屬于一個城市。
星河灣在北京的理想就是要打造北京這個城市的名片。
他們帶著一套技藝,同時也帶著一個理想,來到北京,有如當年徽班進京。
從深圳速度到北京理想
正是有了這個理想,才有了他們如此這般的在北京的不一樣開發思路和開發歷程。
再回到星河灣,我突然想到了另一個樓 ———深圳的國貿,那個三天一層樓,曾經創造了“深圳速度”,她是那個時代整個中國的坐標。
時間過去近三十年,時代的坐標開始不自覺地轉移。這個轉移的一個體現就是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出品”的轉變。從國際視野去考量,中國制造最缺什么,單純的速度、規模做上去了,但品質品味呢?中國產品需要附加值,需要提升產品形象;提升產品形象首要的是國家形象,需要形象工程來提